郭毅军:争做医疗器械的领军人
从一名出走创业的老师,转身成为微创医疗器械的“领军人物”,荣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入选国家第四批“万人计划”人才名单,2018年国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;从仅靠销售医疗器械维持经营,到自主研发、打破垄断,其打造的系列医疗产品被国内3000多家医院追捧,他凭借的不是匹夫之勇,而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执着和实干。他就是西山科技的“领头人”郭毅军。
他“下海”进军医疗器械行业
郭毅军是浙江诸暨人,1987年从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矿山工程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后,到江苏省徐州煤炭工业学校教书。但捧着体制内金饭碗却不“安分”,郭毅军始终渴望站得更高、走得更远。3年后,他毅然提出辞职,决定到外面闯一闯。
于是,郭毅军继续攻读重庆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。随后,被分配到广东一家国有医疗器械公司,负责重庆市场销售,后来这家公司改制成了“私企”。“按当时的想法,就是‘铁饭碗’丢了。”郭毅军认为,反正都是私人公司,与其打工,不如自己干。
1999年,郭毅军“下海”了,而短暂的从业经历让他看到背后的商机,砸下所有积蓄进军医疗器械行业,成立了西山科技。
从人才市场招聘了7~8个人架起炉灶,自己则“一肩挑”,又当研发人员、管理人员,还负责销售。
“刚开始,公司主要依靠医疗器械贸易收入维持经营。”郭毅军回忆,大伙夜以继日,加快研发效率,仅仅花了半年时间,将当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手术动力装置推上市。2000年9月,公司第一台手术动力装置产品——“DK-2000型电动开颅机”研制成功,很快接到了陕西的首笔订单,卖了1万余元。2002年,西山科技获得重庆高新区100万元创新资金股权投资。
“壮士断腕” 一根筋搞自主研发
然而,郭毅军坦言,刚开始创业,思路并不清晰。公司陆续开展了电动开颅机、血液流变仪、精子分析仪等10个产品的研发。“当时,我们想‘东边不亮西边亮’,总会搞出一个‘拳头’产品。”郭毅军说,但现实并不理想。彼时,规模小、资金少,各个产品使用领域各不相同。产品不聚焦、做不精,客户接受度也低。
2004年,郭毅军毅然决定将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一个篮子里。“经过深思熟虑,我们决定留下电动开颅机,尽管这并不是我们投入最多的项目。”他说,其中,血液流变仪投入200多万元,前后已研发了3年,这在那个年代,是不小的投资金额,还有人力、时间,但还是忍痛“割肉”。
2005年,他将给公司“输血”的医疗器械贸易也一并“砍掉”了。
起初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收益,但是电动开颅机的使用同样有局限,很快到了“天花板”。电动开颅机是手术动力装置,在微创医疗技术中,手术动力装置已成为开展微创外科手术的关键医疗设备。郭毅军开始瞄准“微创手术产品解决方案”,在手术动力装置关键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,攻克多项难题,研发出了系列产品,并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、骨科、耳鼻喉科、颌面外科、妇科、泌尿外科等微创外科手术中。
经过近20年潜心研究,目前,西山科技自主研发的外科医疗器械产品已达30余种,并逐步实现产业化,已在北京天坛医院、西南医院等全国31个省市3000多家大中型临床机构使用。
倒逼国际巨头大幅降低产品价格
如今的西山科技,已成长为一家集数字化微创外科手术设备及耗材的研发、制造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也是国家行业标准《电动骨组织手术设备》(YY/T 0752-2016)起草制定单位、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龙头企业。
公司专利申请总量达到616项。其中,三维刚性弯曲的高速精准无级变向磨钻技术,应用于手术动力装置中,将手术操作范围较普通磨钻提高10倍以上,可精准处理视野范围内的组织。高效精密手术动力传动技术将产品动力性能提高60%,寿命延长1倍,切除效率提高100%。
这一技术直接打破了国际巨头在国内市场的垄断,只能降价应对,大幅降低患者的手术费用。西山科技每年可为我国患者节约医疗支出约15亿元。但郭毅军的梦想不止于此。他有一个梦想,为国家打造一个全球一流的医疗器械技术品牌和公司,成为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军人。
目前,西山科技研发技术人员已达130人,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10%。2018年研发投入达到2500万元。“事实上,每年研发投入都超出10%。”郭毅军说。
公司规划手术引导产品、手术工具类产品、植入类产品、辅料类产品、治疗类产品和组织替代产品六大产品方向。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投产上市,公司制定了“创十行动”。郭毅军透露,公司的新厂房即将投用,到2020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,2025年达到100亿元,2035年达到1000亿元。重庆晨报·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